形态描述
形态 雄性成鸟繁殖羽:通体白色,枕后两根飘羽长100—140mm,背部具离散形蓑羽,胸羽延长呈矛状。冬羽:枕后飘羽及背部蓑羽缺如,前胸矛状羽也极少保留,下嘴基部为黄白色。雌雄同色。
幼鸟:下嘴角黄色,无枕后飘羽、背部蓑羽及胸前矛羽。
虹膜黄色、眼先裸部黄绿色,嘴黑色、嘴裂及下嘴基部淡角黄色,胫与跗蹠黑色、趾呈角黄绿色。
量衡度:(见图1)
幼鸟:下嘴角黄色,无枕后飘羽、背部蓑羽及胸前矛羽。
虹膜黄色、眼先裸部黄绿色,嘴黑色、嘴裂及下嘴基部淡角黄色,胫与跗蹠黑色、趾呈角黄绿色。
量衡度:(见图1)
鉴别特征
鉴别特征 个体小,体羽白,繁殖期枕部具两根狭长的长矛状飘羽,背部蓑羽常长过尾,嘴黑,但至冬季下嘴变黄,脚黑,但趾呈绿黄色。
生境信息
生态 栖息于低海拔的沼泽、稻田、湖泊或滩涂地。以鱼苗、泥鳅、蚯蚓、青蛙、昆虫及昆虫幼虫为食,兼食植物性食物。常结小群活动。在贵州见于海拔300—2400m。常与夜鹭、池鹭、牛背鹭等集群营巢于阔叶林或杉林的树冠处。树上栖止时常呈缩头驼背状。1993年5月初,在河南罗山县涩港高中林场见到的混合鹭群中,白鹭数量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。白鹭巢比池鹭巢更为坚固,巢重355g,巢径450mm×400mm,巢高190mm,巢深50mm。每巢卵3—5枚,卵呈鸭旦青色,14枚卵平均重量为25.6g。大小为44.8(42.1—47.0)mm×32.7(31.4—33.7)mm。雌雄共同孵卵,孵化期21—25天。白鹭及其他一些鹭类常有利用旧巢的习性,但据颜重威(1992)调查,都市化、工业化、农业增产措施及人为干扰已造成台湾鹭类营巢地的搬迁趋于频繁。冬季常群集在海边、江畔的大树上,木麻黄树上较多(据诸葛阳,1990)。
据1987—1991年统计,我国最大的越冬种群在台湾曾文溪,达2450只,江苏长江口和广东珠江口也有较大的越冬种群(Perennou et al.,1994)。
1981年7月25日香港环志的一只白鹭,于1984年3月20日在江苏省射阳县被回收。
据1987—1991年统计,我国最大的越冬种群在台湾曾文溪,达2450只,江苏长江口和广东珠江口也有较大的越冬种群(Perennou et al.,1994)。
1981年7月25日香港环志的一只白鹭,于1984年3月20日在江苏省射阳县被回收。
国外分布
于欧洲南部,日本,印度,缅甸,孟加拉国,斯里兰卡,非洲,马达加斯加,巽他群岛,菲律宾,澳大利亚。
国内分布
云南西部及南部、贵州、广东、广西、台湾、海南为留鸟;甘肃南部、陕西南部、河南南部、四川及长江以南各地为夏候鸟;山东曲阜、威海及北京为偶见旅鸟。
经济意义
经济意义 体态优美,有较高的观赏价值。捕食害虫,有益于农业。繁殖期的蓑羽及矛状羽可作饰羽,销往国外。肉可入药,有补气益脾、解毒的功效,主治虚瘦、疔疮痈肿等症(据中国药用动物志第二册,1983)。
分类讨论
引证信息
Ardea Garzetta Linnaeus,1766,Syst.Nat.,ed.12,1:143(模式产地:意大利).